QU, Wanming ZHOU, Hongbin TIAN, Peng QIN, Xiaorong ZHANG, You SHEN, Wenbin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报告一种新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偏心距参数——大转子偏心距(greater trochanter offset,GTO),基于临床资料分析该参数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 以2016年1月—2020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THA术前设计以总体偏心距(global offset,GO)作为偏心距参数。首先,基于患者术后1年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由同一观察者于不同时间点以及由两名观察者分别测量GTO,统计分析GTO的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然后,以术侧与健侧差值在 ±5 mm内定义为GTO重建,将47例患者分为重建组与非重建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
ZHANG, Dongfeng WU, Xiaodong KONG, Qingquan WANG, Yu ZHANG, Bin FENG, Pin WU, Ye GUO, Chuan LI, Weilong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单节段单侧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0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16例行单节段单侧MIS-TLIF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low-dose,LD)组(39例)、高剂量(high-dose,HD)组(39例)、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PC)组(38例)。其中LD、HD组分别于全身麻醉后切皮前30 min给予患者静脉滴注TXA 20 mg/kg和50 mg/kg,PC组...
REN, Hongjun YANG, Yong ZHONG, Wenyao ZHAO, Zhanwei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探讨拇长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FPL)肌腱转移软组织平衡技术治疗幼儿Wassel Ⅳ-D型多拇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4例Wassel Ⅳ-D型多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18~35个月,平均21.6个月。左侧10例,右侧4例。术中桡侧拇指切除后,将其FPL肌腱转移重建尺侧拇指软组织平衡。采用尺侧拇指指间关节(interphalangeal joint,IP)和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MCP)被动屈曲、伸直活动度及骨关节力线(偏斜角度),以及重建拇指甲板宽度及IP水平周径与健侧拇指百分比,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4例患...
SHI, Xiangwen NI, Haonan LI, Mingjun WU, Yipeng XU, Yongqing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总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成骨分化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介绍lncRNA 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详细阐述lncRNA在成骨分化中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具体机制。 结果 骨组织正常功能的发挥及维持需要转录网络和信号通路的紧密协调,在影响骨稳态的病理条件下,这些信号通路或网络大部分失调。lncRNA 可通过激活或抑制信号通路调控各种骨细胞分化来达到骨稳态平衡,从而逆转骨骼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骨代谢性疾病的目的。 结论 目前关于lncRNA调控各成骨分化的通路机制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其具体作用机制,尤其是复杂信号通路的交联,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如何将这些分子靶标应用于临床治疗也是一大挑战。
LI, Shuai SI, Haibo SHEN, Bin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介绍四面体框架核酸(tetrahedral framework nucleic acids,tFNA)的特点,重点综述其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与微小RNA(microRNA,miRNA)之间作用的联系,进一步展望tFNA在OA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构建miR-tFNA功能化复合体治疗OA的新思路。 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tFNA的最新研究,分析tFNA作用机制及与OA、miRNA的联系。 结果 tFNA作为一种新型载体,不仅可以作为具有治疗作用的小分子载体而间接发挥OA治疗作用,其本身也可以通过调节软骨细胞发挥直接治疗作用。tFNA与miRNA结合性良好,构建搭载miRNA的tFNA功能化复合体治疗效果已在多种疾病中得到验证,且与其他载体相...
CAI, Feiyu LIU, Yanshi LIU, Kai Aihemaitijiang·Yusufu, Jiasharete·Jielile,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探讨使用V-Y成形术联合腓肠肌腱膜转位修复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2月—2019年7月采用V-Y成形术联合腓肠肌腱膜转位治疗25例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1例,女4例;年龄17~56岁,平均34.3岁。均为运动损伤造成跟腱断裂,跟腱断裂至手术时间为31~70 d,平均53.9 d。术中切除纤维瘢痕组织后跟腱缺损距离为7~12 cm,平均9.04 cm。手术前后通过跟腱断裂评分(ATRS)、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踝关节背伸角度和提踵高度评价临床结果。 结果 术后25例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个月。3例患者出现切口轻度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愈合;1例出现跟腱外露,使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改善。术后3~12...
DANG, Jingyi ZHANG, Zhao MI, Zhenzhou CHENG, Debin FU, Jun LIU, Dong FAN, Hongbin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在构建包含肌肉韧带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分析钉棒假体生物力学性能,并结合临床应用评价钉棒假体半骨盆Ⅰ+Ⅱ+Ⅲ区重建的疗效。 方法 以2015年1月—2020年12月21例行半骨盆恶性肿瘤(Ⅰ+Ⅱ+Ⅲ区)切除、钉棒假体重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6~64岁,平均39.2岁。肿瘤类型:软骨肉瘤9例,骨肉瘤7例,尤文肉瘤3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2例;根据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分期:ⅡB期19例,Ⅲ期2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HHS)和MSTS评分分别为(54.4±3.1)、(14.1±2.0)分。术中15例病灶行广泛性切除,5例边缘性切除,1例病灶内切除。取1例患者术后CT图像,采用Mimics23Suite和3-matic软件建立患者骨盆三维...
ZHANG, Ziyang JIN, Wenhu QUAN, Hui QI, Jianping WEI, Zairong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基于下肢动脉造影图像探讨腓动脉穿支嵌合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跟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并临床应用观察疗效。 方法 以2011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符合标准的50例患者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腓动脉走行及其穿支血管情况。基于观测结果,2015年4月—2020年10月设计腓动脉穿支嵌合组织瓣修复7例小腿及足跟部复合缺损。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5~5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机器绞伤1例。小腿皮肤及胫骨缺损5例,小腿皮肤缺损范围5 cm×3 cm~11 cm×7 cm,胫骨缺损长度5~8 cm。足跟部皮肤及跟骨缺损2例,足跟皮肤缺损面积5.0 cm×4.0 cm、7.5 cm×6.5 cm,跟骨缺损面积3.0 cm×2.6 cm、4...
PU, Xingxiao ZHAO, Long WANG, Xiandi ZENG, Jiancheng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目的 总结腰椎内固定术后关节突关节自发性融合(spontaneous facet fusion,SFF)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SFF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腰椎内固定术后SFF的定义、发展变化规律、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 SFF是一种关节间隙消失及上、下关节突骨性融合的现象,融合过程从关节面外层逐渐向中心进展,目前报道的SFF多发生于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SFF可增加手术节段稳定性,可能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其发生与腰椎内固定方式、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前柱融合、年龄、身体质量指数、AO分型的B型脊柱骨折及固定节段等密切相关。 结论 目前报道的SFF大多数发生于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其可增加腰椎稳定性,但发生机制...
傅, 凯 郑, 立铭 蒋, 青 陈, 东阳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